“驻扎在六盘山东山脚下耿湾镇的三百多名红军战士,竟然在一夜之间无声无息的全部身亡!” 事发1935年的秋天,红军已经成功翻越六盘山,距离陕北根据地仅一步之遥,延安已经遥遥在望。 虽然此时的红军人数比起出发时已经十不足一,但毛主席依然坚信,走完征程的每一位战士,日后都将成为燎原的革命火种。 然而,一个意外却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 正值10月16日清晨,毛主席刚刚朦胧的睡意被一份急促的“报告”惊醒——也就是开头的三百名红军战士突然一夜死亡。 “谁干的?一定要查清楚谁干的?”毛主席震怒之余,更有一股悲愤之情涌上心头。 红军战士不畏牺牲、不惧生死,但毛主席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士兵死得不明不白! 可惜,在这件事上,毛主席始终未能探明所以。 一、长征途中的悬案详情还要从长征伊始说起。 由于此前领导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实行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损失惨重。 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被迫调整战略,于1934年10月10日汇集直属部队八万六千余人,从江西的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实施战略转移。 这就是长征的起点。 而此次悬案中的部队,即毛主席率领的陕甘支队下的一支部队,就在这长征队伍中。 他们首先要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顺利渡过湘江,才算完成长征的第一步。 但因为博古、李德等领导人的逃跑避战策略,使红军的行动处处陷入被动,反而让国民党军抓住了进攻机会。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付出了惨痛代价,许多军团几乎覆灭,总人数也从八万多锐减至三万多。 后来还是毛主席审时度势,力主改变原定转移方向,改向国军部署薄弱点贵州方向寻求突破。 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到达贵州遵义后,中共中央召开大会痛定思痛,最终肯定了毛主席的作战原则,确定下他的中央领导地位。 正是遵义会议的这番决定,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迎来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毛主席由此开始展现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带领着这支原本濒临绝境的部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 红军先从松坎、桐梓、遵义出发,分三路挺进土城、赤水、入川南,诱使国民党军不得不分兵追击。 接着,红军又出人意料的二渡赤水河折返黔北,迎头回击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并取得长征以来首胜。 国民党军吃亏后改变战略,采取堡垒防守、重点进攻的结合战术,企图围歼红军。 不过,红军却采取避其锋芒的伺机而动的战术,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川南。 等国民党军反应过来,急急忙忙向川南追击时,红军却又一次突然折向东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神不知鬼不觉的回到黔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 此役的成功无疑使红军扭转战局并彻底摆脱了国民党主力军队的围追,争取到了战略主动权。 随后,红军化被动为主动,一会儿兵临贵阳、逼近昆明,一会儿又北上巧渡金沙江,最后进入川西建立根据地。 一圈又一圈转下来,国民党军的追兵反倒更像是逃兵,而他们的堵截策略也犹如形同虚设。 几十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居然被三万多的红军牵着鼻子走,一边疲于奔命一边还挨了无数次的打。 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最脆弱、最艰难的时刻,还能打出这样的漂亮仗,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军事天才了。 即使有以上的胜利,长征的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 红军必须沿着川藏边界一路北上,到达甘陕根据地完成会师,才算真正胜利。 于是,红军又与追在后面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和堵在前面的川军军阀,完成了一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经典战役。 国民党固守的天险竟然被打开,那他们设在芦山、宝兴的防线便无法阻止红军继续北进了。 不过这次红军不光要面对凶残敌军的围追堵截,还要面对极端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
这两处雪山和草地就是横亘在红军眼前、不是敌人胜似敌人的艰难险阻。最重要的是,红军必须战胜他们才有活路。 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并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无奈地在雪山和草地里长眠不起。 等长征队伍走到六盘山,人数又从三万多锐减至不足八千。而仅存的战士可以说都是从一个个鬼门关闯过来的,精英中的精英。 毛主席对这些红军战士无一不是爱惜有加、视若珍宝。 正如他自己的话所说:“这些从江西带出来的红军,都是革命的种子,都是宝贝。将来撒在全国各地,那就是一大片!” 如此满怀信心和希望、憧憬着美好的革命前景的人,绝不止是毛主席一个人。 自然也包括那三百多名跟随在毛主席身后、一仗一仗打下来、一步一步走过来,但却意外身亡的红军战士们。 这队人是在1935年10月1 5日黄昏,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刚从草地走出来没多久,奉命驻扎在六盘山下的耿湾镇作短暂修整的。 就在指挥员下达就地扎营休息的命令时,他们还是一群急不可耐奔向山谷边的泉水,准备痛快吃喝、再睡个饱觉的生龙活虎的军队。 谁也没想到,这一饮一睡,竟然成了永眠。 谁也没想到,这些英勇无畏、披肝沥胆踏征程的人,会消逝的如此无声无息。 毛主席难以接受的是,眼前明明已经是一马平川,明明最后的胜利就要在望,三百多位跟了他一路的宝贝战士怎么就突然没了! 他怎能不心疼?他怎能不愤怒?他怎能不悲伤? 接到毛主席的严令,当时的政治保卫局立即展开了严密的调查,但凡稍有疑点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审讯。 然而,案情始终毫无进展,除了知道众人的死因均为食物中毒外,其余则一无所获。 至于到底是谁投的毒、怎么投的毒,等等问题,根本就毫无头绪、无从下手。 即便到了建国后,毛主席已经成为一国之主席,内心依旧放不下这桩悬案。 他嘱咐周总理亲自督导此案,多次展开调查,排查了几乎所有在册的特务间谍,结果仍是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 因此,这桩案件也成了毛主席的终生遗憾。 二、等待了54年的答案后来人才知,此案当年之所以查无头绪,则是因为从一开始,大家就搞错了调查方向。 受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所限,悬案一经发生,所有人都往敌对特务破坏,以及己方间谍加害的方向上调查,从没想过另有原因。 直到1989年秋,一个巧合的机会,宁夏解放军给水团因调查水质环境的任务而来到了六盘山脚下。 负责调查的水文地质工程师王学印、王森林,在与政府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获悉了这桩悬案的始末。 因为他们两个只是科学工作者,脑子里少有敌我斗争思想的负担。所以从听闻这件事开始,他们想到的就是水质问题。 当然,即使是再有知识的学者,任何猜测都是需要严谨的科学证据佐证的。 于是,王学印、王森林带着这份疑惑,对六盘山耿湾镇一带地质水质进行了细致的探测检验。 终于在三年后,破解了这起红军集体死亡之谜,间接替毛主席解开了终生未解的心结。 原来,耿湾一带的泉水和沟水中,本就含有较高的钾离子和钠离子成分,尝起来味道异常咸且苦涩。 不过这个含量虽然会使口感变差,但并不足以致人死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耿湾镇的民众喝的是同样的水,却没有中毒的原因。 可是耿湾镇一带地质结构却异常复杂,其断层构造在术语中称为“延长盆地高含石油分布区”。 每当断层活跃,期间的油层则会溢出氰气,此时一旦与泉水和沟水中的钾离子、钠离子相结合,就会生成氰化钾和氰化钠。 这可是两种剧毒性化合物质。 人体只要摄入氰化钾和氰化钠中任何一种达到50微克,则立刻会造成中枢神经阻断型死亡。 而耿湾镇一带的地质断层属于间歇性活跃性质,油层溢出的氰气也是有时有有时无、多少不定的。 当地人对地质水质问题虽然不明就里,但对饮水取水的既定规矩早就形成风俗,因此无形间避免了中毒。 何况当地民众长期饮用泉水和沟水,身体自然形成了超出外地人的抗毒性,饮食正常的情况下都不会被轻易毒倒。 初来乍到的红军战士对此显然是一无所知的,而且当时的他们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疲惫交加,身体早已虚弱不堪。 适逢当时耿湾镇一带地质断层活动,溢出氰气较多。 再加上红军战士一时没注意,可能饮水过量。 种种巧合因素叠加到一起,最终才导致了三百多名红军战士集体中毒身亡。 至此,几十年未解的悬案终于真相大白。这件事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一场意外造成的人间悲剧。 有相关专家对此曾经说过:“这些战士是在不知不觉中中毒的,所以也会在毫无恐惧和痛苦的睡梦中,不知不觉的安然离去。” 这也算是给逝者和后来知晓这件事真相的读者,最后一点小小的安慰吧! 后记耿湾镇惨案在当时确实难解,但“必须找出凶手”的情绪在当时显然占了上风。 许多人也因此遭受了不白之冤和无端怀疑。 直到几十年后两位局外人、地质水质专家的出现,对此案的调查才从“找凶手”转变为“找真相”。 而我们所有人,最终要面对的其实就是真相。 如果耿湾镇水质问题一直无人去解,那么难保不会出现第二、第三次莫名其妙的集体中毒事件。 只有解开三百多名死者的死亡真相,才能保证不再出现类似的惨剧!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