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军衔,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名战士的荣誉时刻,也是国家对战士功绩的肯定。 但就在1955年的军队大授衔时,却遇上了特殊情况: 3000多名老红军战士无法评上军衔,只能被评为最低的列兵军衔。 为了给这些老红军战士们一个交代,多方激烈争吵,最后还是毛主席说了五个字,一锤定音,这件事才算是定下来。 毛主席究竟说了哪五个字呢? 无法授衔的红军一支军队的建设,军衔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授予军衔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按照1955年全军授衔时的评定标准,军衔的授予一般聚焦在资历,军功以及职务三个方面。 资历,很好理解,就是自己参加革命军队的时间,以及自己参与作战的战斗场次。 军功,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在战争当中所立下的功劳。 职务,就是自己在军队当中所处的具体职务。 不过这三个评定标准都有一个前提条件,无论是资历、军功还是职务,都必须要有明确的记录。 有了记录,才能够证明自己的确干过那些事,也更有助于军衔的评定。 这本来是一个极为公平的规定,但是到了那些老红军那里,却成了他们无法授衔的障碍。 这些无法授衔的老红军,入伍早,大多数都是1927年左右加入的红军,可以说是第一批红军战士了。 当时红军刚刚成立,条件比较差,哪有什么系统的记录,即便有,经历了多场惨烈战斗,这些资料不少都已经遗失了。 不仅如此,当时参加红军的战士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甚至就连记录下来的名字,也有不少是错误的。 基本资料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军功的记录。 而且这些红军战士因为其本身文化水平的缘故,在职务方面大多都陷入了停滞,很多老兵干了一辈子的基层。 这也就导致,这些老红军战士,虽然的确为革命事业做了非凡的贡献,但是由于缺少相应资料,只能被评定为最低的列兵军衔。 必须授衔如果按照评衔的标准来的话,这些老红军战士只能评为列兵,顶多也就是上士。但是这跟他们的贡献严重不符。 要知道,军衔的大小直接跟待遇相挂钩,无论是工资、医疗还是住房,军衔高和军衔低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老红军一辈子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来了;14年抗日战争,坚持过来了;3年解放战争,打过来了。 没道理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反而没有他们的份。 可他们毕竟没有相应的资料,如果凭借个人情感给他们授予军衔,那之前所规定的三项标准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 于情,应该授予他们更高的军衔,于理,军衔却又不能那么高。这就像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 这个问题在军委内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无论是哪个观点都有着其坚持的道理,即便是被称为“铁面人”的军委副主席罗荣桓,也拿不定主意。 他是比较偏向给些老红军授衔的,但是当时是新中国第一次正规军队建设,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差错,制度规定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如果真的不给这些老红军授衔,那不就相当于自己亲手打散了这些老红军忠于革命的信念。 而且这些老红军在军队当中可是精神图腾,那可是相当于军心一样的存在,他们同样重要。 最终,罗副主席将这个问题上报中央,请毛主席亲自来决断。 毛主席看完材料之后,稍加思考就做出了决定。 他对罗副主席只说了一句话,五个字:“红军不下校。” 意思就是,这些老红军的军衔,不能是列兵,最低也不能低于少校军衔。 有了毛主席的明确表态,军委也是立刻更改了评定方案,对这些老红军施行特殊的评定标准。 评定军衔授衔政策更改了,但也不能胡乱评定,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制度上要做到让人心服口服。 首先,就是把老红军的资历换算成相应的军功。 具体的施行方式就是,按照老红军的入伍时间,以1:3的比例换算成军功。换句话说就是,入伍一年相当于三年的军功。 当然,这样的标准仅限于1927年到1930年间加入革命队伍的老红军,毕竟只有他们是没有明确的资料记录的,避免有人滥竽充数。 其次就是为这些老红军设立专门的岗位。 “荣誉少校”就是总参谋部为这些老红军设立的专门岗位,这个岗位的职责既不带兵,也不打仗,他们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向后辈传承革命经验。 这个岗位设置的十分精妙,要问革命队伍中谁的革命经验最为丰富,当属这些参加了无数革命战争的老红军了。 最后,还特别关照了那些伤残的老红军战士。 对于这些特殊的战士,授予其“荣誉少校”的军衔,让他们享受干部级别的待遇,以此来报答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终,这些老红军的授衔问题被完美解决,既没有寒了这些老红军们的心,也维护了军队的制度。 红军在,军队的魂就没有丢,而这也正是新中国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根本所在。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